找到相关内容76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神会与《坛经》

    …从本以来空寂。(按此即看心看净法)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常作此观。  又云:  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身心调适……徐徐敛心……心地明净,照察分明,内外空净...

    钱 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73567737.html
  • 圣凯法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佛法、宗教及哲学的理解

    融和性,调适中国佛法的观念,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及历史的进步。于是,一场新佛教运动在中华大地掀起巨大的波澜,调和融摄中外文化及思想,使人们对佛法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更新,同时,在如波涛翻滚的文化思潮面前,重新...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郭朋《太虚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何建明《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32067991.html
  •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四)

    殊胜:是披上弘誓铠甲之后,由于长时间方便调适,努力从事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且不懈怠的加功用行的缘故,所以能有方便善巧的殊胜特质。  三、利益大:谓一切时,作自他利故。  三、利益殊胜:是...

    传道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0168456.html
  •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五)

    如此,犹如太阳成熟稻谷,来摄受化导成熟众生。   譬如:美乐,辨12相应。发心亦如是,说法教化,摄众生故。  譬如:传达思想感情的各种优美乐音,能够让听众一一纾解压力、调适心理,进而心旷神怡、身心安顿,...

    慧沼大师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0268457.html
  •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九)

    对很久以前的经验均可忆持不忘。b.择法觉支:有念而住,依慧去思惟抉择(取舍)所忆持的法。c.精进觉支:依慧对法作抉择思惟,并善巧方便调适三学而不偏废。d.喜觉支:精进禅观者产生精神的法悦。e.轻安觉支...

    慧沼大师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0668462.html
  •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上)

    观念态度也是平常亲近师父所学来的人生哲学;我不会   因此而烦恼。53   除了以缘起来面对这些事情的变化,也用此来调适其中年丧偶的心情,他表示:   夫妻之情当然有难割难舍的时候,可是总不能...

    释传道、伍丽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93268588.html
  • 一念三千之探释

    持五戒,十善等业,善报原因。“缘”:调适善心,爱取为助,资长形成。“果”发动正念,任运而行,必生善心。“报”:善业所感,自然享得,人天之乐。人天相乃至报,皆是实相,即为“本末究竟等”。  ③二乘的十如...

    常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94268601.html
  • 佛教史话(1)

    中、下游逐渐向外弘化,因各地的风俗、语言、师承等文化背景不同,在戒律和教义的因应调适上自然产生差异。而原有多闻、持律、头陀等根性差别者,在距佛日遥后,经辗转传授、修习,彼此间的差异就更显著了,于是僧团...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30868741.html
  • 藏传佛教僧伽服饰释义

    社会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僧侣特殊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服饰行为不仅可以起到界分各个人群并规范行为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承担起调适心理等效果。如过去每年的三月初八和十月十五日为一年一度的夏季换服节和冬季换...

    李玉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91668823.html
  • 瑜伽行派唯识学之结构——再谈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区分

    反之,无为依唯识学属如来藏学亦成立。  第二,如来藏思想与“纯粹”唯识思想(有为依唯识学)相互影响、相互调适而“糅合”成无为依唯识思想,说明从瑜伽行派立场看,二者间并没有本质性冲突。将如来藏思想引入唯识...

    周贵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02669238.html